艾四林:扎根中国大地 当好学生引路人
图为艾四林在清华大学为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料图片)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并对新时代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重要要求。为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报专访了参与座谈的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艾四林教授。——编者
“思政课教师应该更加自信”
记者: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您受邀参加,有何体会?
艾四林: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五位教师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无论是参加座谈的教师,还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都深感荣幸。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既深受鼓舞,又倍感责任重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不断前行,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要继续办好,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总书记重要讲话实际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怎么看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是一个好老师?总书记提出了“六个要”;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什么样的?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总书记对这些问题的系统回答,为我们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下一步的改革和建设就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来开展。
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参加这次座谈会后,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感觉更有底气了。站在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每一位教师应该更加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创造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搞好,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
记者: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此您是如何认识的?清华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
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搞好,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规律,遵循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我们面对需求多样的学生、面临复杂错综的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一定要建立在对这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上,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化水平,这点很重要。
清华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始终关注现实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困惑,我们将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答这些问题,然后再引出结论。比如,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有一个核心问题去牵引,每堂课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如果这堂课没有问题,那为什么还要上呢?我们会把正反问题都列出来,在比较中把问题讲清楚。
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专业不一样,需求也有所差异。要站在学生角度,针对不同专业因材施教。清华美术学院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文化基础相对弱一点,他们不擅长理论推演,但善于动手。给美院学生讲思政课,就要针对他们的专业特点以及专业学习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老师,就用美术创作来代替写论文。一个美院学生的作业是秋瑾画像。在创作前,他感觉秋瑾作为一个女革命家,形象一定是铮铮铁骨,出生在贫穷家庭。他一直以为穷人吃不饱饭才会起来闹革命。然而,他在查阅资料后发现,秋瑾其实出生在非常殷实的家庭里,而且柔弱美丽。这么一位女性为什么走上革命道路?因为吃不饱饭才革命,显然不符合逻辑。如果革命仅仅是为了自己翻身,秋瑾显然不仅仅是为自己!她是为了别人,为了劳苦大众,革命的正当性自然就得出了。基于此,他画像时就把秋瑾塑造成非常柔美的女性。如此柔美的女性为什么走上了革命路?学生心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就要搞清楚其中的问题,最终受到教育。这名学生讲,这是他进入美术学院后创作的第一件作品,这次创作和红色印记将会伴他一生。这就是我们的思政课实现了入脑入心。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世界高等教育变革浪潮迭起,人们的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借助网络、移动技术,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该积极主动迎接变革。几年前,我们就在探索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现在,本科生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这种方式。学期前半段,线上做成慕课,让学生观看、答题和参与讨论;线下组织学生小班讨论。后半段,学生进入课堂,进行专题式教学。这种混合型教学方式,适应了青年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受到学生欢迎,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站在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人才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
记者: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对此您有哪些体会?
艾四林:的确,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为什么要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的可能认为,自己就是干这一行的,这是国家要求,是饭碗,是职业。这种站位就低了。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从职业角度考虑,还应该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站在为党、国家和人民培养人才的高度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从这个角度看,才能激发老师干事业的信心和动力。
一些思政课教学效果不好,不外乎学生想听的东西教师不讲,学生不想听的东西教师拼命讲,结果,老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所以,要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从教师角度讲,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现在,学生的知识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若是依然固守过去的教学方式与内容,不管学生是否需要、是否喜欢,效果就可能不好。教师要研究学生需求,研究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更好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讲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记者:结合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您认为如何才能把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讲活?
艾四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使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将党的创新理论融会贯通,特别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融入教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
一是讲得清。教师首先要自己认真学、系统学、学深学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几年我们承担了大量的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课题,很多老师都在做深入研究。对创新理论,我们要系统研究掌握,而不是零零碎碎,不能只讲一点不及其余,必须融会贯通。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讲得清、讲得彻底。有时候我们理论上不能服人,就是因为讲得不彻底、不清楚、不明白。教师首先要克服这一点。
二是听得懂。这要求教师研究要深入、讲课要浅出。反过来就不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用鲜活的事例讲,用生动的案例讲,这样才能把创新理论讲活。有的课效果不好,就是因为讲得太刻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讲得干巴巴的,没有生机、活力,学生听完一头雾水。这样自然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是记得住。教师讲完了,学生如何才能记得住?这就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抓住难点和痛点,让学生感觉能够记得住,而不是靠死记硬背。这一点考验老师的教学功夫。
四是用得上。我们经常讲真学、真懂、真信,最后要落实到真用上。学习理论是要用的,学生学习创新理论是用来武装头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科学的思想武器,学生掌握了它将受益终生。我们讲党的创新理论,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
在这四个方面努力,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会让学生真心喜欢、乐于学习、终生受益,有更大的获得感,就会成为学生口口相传的名课、金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本报记者 张树军)
往
期
回
顾